近年来,横州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2022年1月,国家民委命名横州市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市。
一、高位推动创建。把创建工作作为引领和推动横州市发展、解决横州市发展问题的重要抓手,有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坚持高位推动,突出抓组织领导。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把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纳入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等会议进行研究和落实,定期不定期听取汇报、研究部署创建工作,突出抓顶层设计。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出台《横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五比五争”活动考核命名工作方案》《横县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工作方案》等指导性文件,明确示范创建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制订共创共建。三是强化保障督查。激励表彰、督查考评等系列制度,建立和完善全市民族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民族状况监测评价机制、应急处置机制等工作机制。形成衔接紧密、延伸到底、全面覆盖的统筹协调体系,推动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四是建立财政投入机制。每年都安排一定资金投入,共拨款560万元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专项经费,整合发改、财政、交通、农业、水利、扶贫等部门项目资金,最大限度汇集财力、物力,投入创建工作。五是突出抓督促检查,形成督查机制。每季度对市直部门创建工作进行1次督查、每半年进行1次小结、每年进行1次总结评估,并把评估结果作为年终绩效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推动创建工作任务落细落实。
二、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一是强化舆论导向平台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抓住创建工作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打造网上政策宣传、文化交流共享平台。充分利用横州市云APP、“横州市发布“花乡印象”微信公众号、电视、报刊等融媒体中心全媒体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等,全面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二是强化多元有效载体平台。注重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和民族节庆等平台,在每年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壮族三月三”、世界茉莉花大会等节庆期间,举办“云趁圩”网上山歌对唱等各种民族特色活动,既宣传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又传承了民族文化。三是强化弘扬爱国爱党先进人物宣传平台。以弘扬抗疫英雄梁小霞等坚守初心使命、践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时代精神,在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是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平台。依托广西工委六秀会议会址、横州市民族中学、横州市融媒体中心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试点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心等教育平台构建爱国主义、红色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为一体的特色课堂,全面开创红色教育培训新局面。在各中小学校学校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使爱我中华种子深深植入各族青少年心中。五是强化“同心文化载体”平台建设。因地制宜,根据地域环境、布局不同,对象、受众情况各异,共建设了“同心文化载体”11个,其中同心文化广场1个,同心文化长廊9个,同心文化艺术团队1个,共投入资金32万元。
三、提高治理水平。一是建设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注重培育典型,树立标杆,横州市税务局、横州市民族中学被命名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校椅镇青桐村委被命名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校椅镇政府等30个单位被命名为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二是提升民族宗教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出台《民族宗教领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方案》,定期排查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定期与各族群众交友联谊,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宗教界人士队伍建设、教育培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有针对性地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开展国旗和国歌、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五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三是加强数据平台建设。以深化“大数据+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将民族事务纳入城市社区治理,建立流入和流出地对接机制,开发运行“畅行茉莉”“数字茉莉”“智慧扶贫”“智慧乡村”等智慧治理系统,逐步将各类系统整合实行城乡工作“一网统管”。
四、增强创建后劲。一是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战役。全市乡镇和建制村道路通畅率、农村道路、建制村通客车率、20户以上自然村屯通硬化路率均达100%。二是完成民生项目建设大会战。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新建中小学、幼儿园14所,高质量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国家评估认定。市人民医院晋升为国家三级综合医院,峦城镇中心卫生院升级为市第二人民医院,获评国家卫生市。住房、供电、照明等工程有序推进,建成276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三是持续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契机,统筹整合资金980多万元,持续深入打造培育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校椅镇青桐村委榃僧村,并可持续发展;打造培育了云表镇邓圩村委下黎里村成为“广西民族特色村寨”,成为民族团结、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民族特色村寨。
五、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一是抓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和非遗项目申报。深入开展非遗普查并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措并举加强保护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开展了“壮族歌圩”全面普查、整理、归档工作,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登记在册的普查线索共计2000多条;共有非遗项目名录 49项,其中国家级名录1项(壮族百鸟衣故事),区级名录19项(含国家级名录),市级名录22项(含区级名录),县(市)级名录49项;共有传承人52名,其中,区级传承人6名,市级传承人13名(含区级传承人);县(市)级传承人52名。二是建立茉莉花文化资源展览馆。依托茉莉产业基础与深厚文化底蕴,建成中国茉莉花茶博物馆、中国茉莉花茶展览馆等传承基地,创作茉莉花系列原创歌曲和文艺文学作品,创新开发茉莉花系列香氛、茉莉铜鼓香包等独具壮乡特色和茉莉风情的文创产品。至今成功举办了三届世界茉莉花大会,纳入中国—东盟博览会重要活动。茉莉花与民族元素深度融合,把茉莉花元素和民族风情元素融入到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建成“好一朵横州市茉莉花”风光带。打造出具有浓郁茉莉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品牌。三是打造民族文化精品。横州市的中华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壮族百鸟衣故事》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被列为中国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推广项目、“横州市壮族民间故事灵竹一枝花”“校椅临江壮歌剧”“横州市壮族凤凰麒麟舞”成功入选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项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进一步增强了横州市各族人民群众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