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保县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精心打造了研学实践、就业创业、乡村旅游等“三条精品线路”,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深入实施“三项计划”,不断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一是打造研学实践精品线路,厚植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把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作为铸魂工程,立足德保县域内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持续做好革命烈士陵园、县委党校、县档案馆等红色教育资源的红色文化教育研学路线,累计开展“党的故事我来讲,争做红领巾讲解员”等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红色研学活动23余次,不断深化各族青少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示范引领、典型带动,打造由“城关镇实验小学、城关镇德福社区(老乡家园)、都安乡凌雷村”等示范点组成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精品线路,组织开展“争做民族团结的小小石榴籽”等多种“沉浸式”“体验式”交流活动15次,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二是打造就业创业精品线路,搭建各族群众互嵌共融发展平台。坚持“转移就业一人,带动脱贫一家”的原则,统筹多方资源在城关镇德福社区(老乡家园)等易地安置点打造了集创业指导、技能培训、项目孵化为一体的创业基地,探索建立订单销售、农企合股、分红奖励等利益联结机制,以“固定收益+吸收就业+土地流转”模式,确保县城安置点搬迁户有稳定产业收入。目前,全县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均实现至少1人就业。按照“以就近就业为原则、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群众增收为目的”的工作思路,加大政策支持就业帮扶车间运转力度,成功打造景秋实业、矮马实业、万翔服饰等34家“社区工厂”,积极为各族群众搭建就近就业平台,共吸纳2000余名劳动力就业,切实解决各族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难题。
三是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拓展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空间。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独特、地域文化底蕴深厚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探索“生态景观+特色村寨”“自然资源+特色村寨”等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集中力量建成了城关镇西读村大朔屯、城关镇那温村、燕峒乡燕峒村太平屯等一批民族特色村寨,形成了“民居特色突出、产业支撑有力、民族文化浓郁、人居环境优美、民族关系和谐”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旅游之路。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推出了一条由“红叶森林公园、芳山文化公园、吉星园、矮马王国”等4A级景区串联而成的旅游精品路线,集中展示德保自然风光、独特资源和人文景观,不断扩大德保县矮马红枫、百粤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着力构筑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不断推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深入实施。今年以来,德保县共接待各族游客28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消费1.5亿元以上。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