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构建服务制度体系、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体系、政策资源统筹保障体系“三项体系”,持续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各项工作,促进搬迁群众住得下、富得起、合得来,实现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互嵌式发展。
“十三五”期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共建有易地搬迁安置点9个,安置建档立卡户4357户17860人。主要集中在县城区城西、城北两个大型安置区,安置的人数占搬迁总人数的99%以上。为持续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让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实现相互交往、真心交流、深度交融,该县通过构建“三项体系”,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融居发展。
一是构建服务制度体系。该县通过“民族团结+党建”模式,强化安置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首先健全完善服务管理机构,成立城西街道办事处,统管县城区2个大型安置区,履行民政救助、卫生健康、就业服务、纠纷调处、治安防范等职能;其次及时完成安置区两个社区“两委”班子换届,成立社区业主委员会,把安置区200多名党员党组织关系转移到安置区党支部,不断加强安置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决策同商、问题同解、落实同抓”原则,建立健全社区居民议事机制,社区“两委”定期组织召开社区居民议事会,居民社区治理参与程度显著提高。同时,将分散在县直各部门的职能有效集中整合,实现涉及易地搬迁群众生产生活事务办理“只跑一次”。
二是构建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体系。通过“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推+股民参与+资源整合+利益联结”的发展模式,打造民族团结“特色小镇”,将安置区与新型城镇化、民族特色文旅结合起来,促进群众交往交流。盘活毛南家园城北安置区周边150亩土地,打造“一元微菜园”,建设“微菜园”“小养房”,以每平方米1元的租金租赁给安置区群众进行种养,既实现了农户“菜篮子”自给自足,又让各族群众在劳动过程中实现深入交往,相互交流。同时,建立“民族团结+就业+服务”模式,在安置区附近创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创业产业园,引进各类企业30余家,提供5000余个就业岗位,通过劳务互助、就业互补,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三是构建政策资源统筹保障体系。通过“民族团结+保障+服务”模式,配套建设中小学及幼儿园7所,确保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率先探索创建“家长学校,养育未来”幼儿照护服务项目,实现安置区搬迁群众子女学在一起、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在社区服务机制上,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创新“五社联动”服务机制,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