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扶绥县以法治实践为桥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基层治理。通过机制融合、文化浸润、服务下沉三大路径,将法律条文化作滋润民心的“山歌调”,让法治力量成为凝聚共识的“同心绳”,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法治建设同频共振。
机制融合强根基,促民族法治共识扎得更深。扶绥县创新构建“法治+民族文化”双轮驱动机制,依托“三月三”壮乡“歌坡节”等民族节庆,组织司法干警、爱心协会志愿者、高校学生联合村屯群众,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民族团结进步、反家庭暴力等条款改编为壮语山歌,在歌坡节、竹竿舞等民俗活动中开展“法治山歌擂台”“双语普法讲堂”等活动,年均举办山歌普法、小品表演50余场。构建“县—乡—村—屯”四级普法网络,在乡镇、宗教场所、校园、社区设立“石榴籽法治驿站”,通过“法治大讲堂”“以案说法”提供政策咨询3000余人次,发放双语普法手册2000余份,推动各族群众在共学共乐中深化“五个认同”。
文化浸润融载体,促法治宣传路径拓得更宽。以民族文化为纽带,打造“听得懂、传得开、用得上”的法治宣传品牌。联合乡土文艺队、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家,创作《民族团结心连心》《反诈壮歌》等山歌小品20余部,将反电信诈骗、未成年人保护等法律知识融入弹唱、短剧、歌舞表演等艺术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月”巡演,年均惠及群众3万余人次。在“魅力扶绥”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媒体平台推出壮汉双语普法微视频《守护》《山歌里的宪法》等作品,全网点击量突破200万次。开发反邪教刺绣布袋、壮锦法治书签等文创产品,通过“送法进万家”活动发放6000多件,帮助各族群众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让法治精神在民族文化浸润中“活起来”。
服务下沉融民生,促基层治理效能提得更优。聚焦民生需求构建“法治服务共同体”,打通民族团结“最后一公里”。组建“双语法律服务团”,深入村屯开展“乡村夜话”“大排查大化解大整治”“四服务一调度一整治”活动,针对土地承包、邻里纠纷等问题提供法律援助,年内共开展200多场次,覆盖不同群体6000多人次,不断推动普法宣传提质扩面。推广“巡回法庭+石榴籽调解室”机制,为各族群众提供合同审查、风险预警等专项服务,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协调联动,有效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