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凌云县沙里瑶族乡以党建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推行“党建+民族团结”模式。在政府、学校、医院等多个领域协同推进。
党建领航,构筑民族团结“基层堡垒”。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融入党建工作整体布局,构建起“党委统筹、支部引领、党员示范”三级体系。借助“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积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民族政策。着力培育出12支由驻村工作队与少数民族党员共同组成的“双语”宣讲队伍,开展“双语四讲”活动120余场次,将党的声音精准传递到千家万户。在果卜、那仰、那伏村等示范村,党员干部带头成立“民族文化传承先锋队”。积极推动蓝靛种植、壮锦编织等非遗项目,成功带动300余户各族群众实现增收致富,形成了“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员富在产业中”。
教育润心,培育民族团结“种子力量”。沙里中小学精心打造“红石榴”育人工程,将民族团结教育巧妙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专门开设壮语、瑶语兴趣班,并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授课,让学生在学习民族语言的过程中,深切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沙里小学依托少年宫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活动、红歌比赛、科技比赛等,增进了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推进“第一书记进校园”,驻村书记化身“励志导师”,与1000余名学生分享驻村故事,激发了学生们“知识改变命运”的奋斗热情。
医疗惠民,架起民族团结“健康桥梁”。采取“请进来+内部选”方式,积极开展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班及宣讲活动。邀请讲师、医学专家前来授课,课程涵盖党风廉政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并增设《耳穴压豆在失眠中的应用》等中医药相关课程。与县人民医院合作,开展胸痛、卒中中心医疗巡回义诊、宣讲活动,提高早期诊断、整体救治和预防水平。同时,广泛普及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保健、救治等科普知识。以“健康帮扶”为抓手,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为374名慢性病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服务。针对妇女的健康需求,卫生院联合县妇幼保健院开展“两癌”免费筛查,累计服务500余人次,并推动1452名妇女参保,切实减轻了因病致贫风险。
文化铸魂,共绘民族团结“精神图谱”。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一核多元”文化矩阵。果卜村党员带头成立蓝靛瑶服饰合作社,建成300亩蓝靛种植基地,成功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富民产业,产品畅销区内外。成功举办了40周年乡庆、广西“三月三”等系列活动,吸引周边数千群众踊跃参与。通过火塘歌会、民族服饰展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各族群众在互动交流中不断增进情感认同。设立民族文化展室,集中展示“打蓝靛”、壮锦等非遗珍品,使其成为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活课堂”。
节庆聚情,奏响民族团结“和谐乐章”。巧借广西“三月三”、乡庆等重要契机,积极举办“外嫁女回娘家”“长桌宴”、文艺汇演特色民俗赛事及美食展销等活动。活动期间,展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打蓝靛”、100人同心织锦、凌云白毫茶制茶技艺等,充分彰显民族文化魅力。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平台,打造宣传阵地,营造出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让各民族不断加深情感交流,促进文化共融,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目前,沙里瑶族乡已荣获“百色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称号,果卜村荣获“百色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称号,果卜村文化广场被命名为自治区同心文化广场,果卜村“打蓝靛”非遗项目入选百色市文明实践典型案例。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