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江之畔的桂平市,壮族、汉族、瑶族等各族群众像浔江浪花般汇聚在产业发展一线。桂平市人社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人社服务转化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桥梁,通过“一对一”精准服务、政策红利共享、技能培训融合等举措,推动各族劳动者在共同创业就业中深化交往交流交融,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实体经济沃土中绽放。
一、多民族服务矩阵:架起党群“连心桥”
桂平市人社局创新构建“民族化服务体系”,5支由壮族、汉族、瑶族等多民族干部组成的服务小分队深入159家企业,用方言解读就业创业政策。这种“民族文化+政务服务”模式,累计收集解决各族企业诉求31个,让党的惠民政策像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饭一样甜进各族群众心里。
二、政策红利共享:浇灌共富“责任田”
在桂平源生农产品合作社的厂房里,社长赵志华正带领各民族社员分拣沙田柚,该合作社今年享受失业保险降费3.2万元,“政策红包让我们有底气带动更多瑶族乡亲就业。”桂平市人社局推行“免申即享”政策,今年为2522家单位减征失业保险1465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470万元,助各族创业者共建“浔江创客空间”,带动500余名壮、汉、瑶等各族群众就业。在5月专场招聘会上,279名各族求职者与企业达成意向。
三、技能融合培训:锻造协作“生力军”
“侗族木榫工艺+现代焊接技术”的特色培训课在西江造船厂开班,苗族焊工龙文光通过双证考取通道节省考证成本900元,如今带徒传授技术时,总把侗族工匠的精准理念融入教学。桂平市人社局针对船舶修造等重点产业,为各族工人定制“民族技艺+现代技能”培训套餐,今年开展焊工、电商等补贴性培训2008人,其中33名船舶产业工人中汉、壮、侗等民族占比达78%。培训课堂上,壮族师傅的铜鼓纹饰雕刻技巧与汉族技师的机械操作经验相互启发,催生出“民族特色+产业需求”的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让各族工人在技能互补中结为师徒,车间成了民族团结的课堂。”人社局负责人介绍,这种培训不仅破解产业用工难题,更让各民族的技术智慧在协作中传承。
四、就业服务同心:编织互助"幸福网"
“招聘会开到瑶寨门口,壮汉双语信息让我们找工作更方便。”瑶族青年盘妹珍通过444个村(社区)就业服务平台的双语招聘信息成功入职唐吉食品有限公司。桂平市人社局依托“桂平人社”公众号发布17期“浔招聘”,为企业拍摄包含多民族职工风采的招工宣传片,覆盖各族群众3万余人次。今年为307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和扩岗补助,惠2378人次各族劳动者,推动形成“有事共商、有难共帮”的守望相助格局。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