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靖西市湖润镇立足独特的低边区位优势,紧扣“兴边富民”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党建引领聚合力、产业赋能促共富、文明善治筑和谐、文化浸润强认同等四大举措,全力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一幅“产业兴、边民富、乡村美、民族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图景,正在边陲大地徐徐铺展。
党建领航固边关,筑牢民族团结“主心骨”。湖润镇以建好建强第一个边境抵边村村级党委—新兴街党委为重要抓手,深化“边关党旗红”特色党建品牌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组织建设全过程。联合驻地军队、企业、行政村等党组织,建设边境党建联盟,创新推出“一领四联”(村企、银企、警企、企企联建)工作机制。构建起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边境民族团结党组织体系,极大地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更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落地生根。今年以来,完成征地260亩,为兴边富民、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坚实组织保障。
产业赋能富边民,激活共同富裕“动力源”。湖润镇坚持以产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让边疆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一是工业带动促就业。依托锰矿资源,推进“党建+工业”建设,构建“党委+企业+支部+各民族劳动力”区域发展循环互补共享模式。积极协调企业开发岗位,吸引壮、汉等各族边民约6000名稳定务工,月工资达4000元以上。让各族群众通过勤劳双手实现增收。二是旅游升级聚人气。加快推进辖区内通灵、古龙山峡谷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整合念八部落、红军亭等红色资源,打造各族群众共赏、共享的全域旅游项目。今年以来,共接待区内外各族游客60万人次,辐射带动服务业消费500万元 ,推动旅游产业成为联络各民族情感、带动共同致富的纽带。三是农业增效稳增收。大力发展莲雾、黄皮果蔗、黄瓜种植等特色农业产业,种植面积超过2.5万亩,全镇农民人均收入稳定在2万元以上。新兴街、新灵村、峒牌村等三个村荣获“生活富裕”红旗村称号,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文明善治促和谐,绘就民族团结“新图景”。湖润镇以文明善治推动各民族共居共乐,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谐氛围。完善“一约四会一队”机制,将孝老爱亲、婚事新办、民族团结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形成“支部统筹、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建格局。以24个村屯公共文化场所的“新风食堂”为核心载体,推行“五个统一”操办模式,规定宴席标准,配备义务厨师队伍。近两年累计承办红白事34场,为群众节约开支超60万元,有效破除陈规陋习,增进各族群众情感交流。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37场民族特色文艺巡演、发放4000余份宣传册,让文明理念与民族团结思想深入人心。投入专项资金解决集镇拥堵难题,引导摊贩“归行入市”;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每周组织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全民清洁日”活动,25座污水处理站实现生活污水应收尽收,镇村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各族群众共享整洁宜居的生活家园。
文化浸润塑根魂,厚植守边兴边“精气神”。湖润镇以文化浸润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厚植守边兴边的精神根基。一是传承民俗聚民心。高度重视边关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每年组织各族边民举办元宵节、“二月二”花炮节等民俗活动,扮台阁、抢花炮、山歌比赛等赛事活动中,吸引众多区内外游客参与,在文化交融中增进民族情感。二是红色教育强认同。依托红军亭、庭毫山等红色教育基地,建立红色书屋、国门党校等学习阵地并向各族边民开放,邀请熟知当地红色革命历史的老党员到红色书屋讲述边境革命史上各民族共同守边、护边的奋斗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在各族边民心中生根发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边民携手守护边疆、建设边疆。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